近期,深圳容一电动倒闭的消息,引发了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,也使得“充电桩市场乱象、盈利难”等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有业内人士坦言,容一电动倒闭之后,未来1-2年内还将陆续有充电桩生产企业倒闭。而在笔者看来,容一电动倒闭的背后,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充电桩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与尴尬处境。
根据记者了解,充电桩设备的技术门槛并不高,在政府利好政策的驱动下,近几年大量企业介入充电桩行业,其中不少企业由电力、通讯、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领域转战充电设备制造领域。
数据显示,国内涉及充电桩生产、运营的企业多达300多家,超80%都是民营企业。其中,单是深圳市就有30多家充电设备生产企业,企业众多,竞争尤为激烈。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近两年来,企业的众多,导致充电桩市场价格战日趋激烈、市场乱象丛生。同时,中标国网充电设备的大多为国有企业,且市场上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大品牌生产的充电桩。
为此,不少充电桩制造商面临“市场占有率偏低、利润低下”等生存困境。
业内人士认为,接下来的1-2年内,充电桩市场洗牌将加速,大型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显著。而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行业巨头扶持,又没有稳定的利润来源的话,或被大企业蚕食收购,或面临破产清算。
充电桩生产商面临的压力
据了解,最初生产充电桩的企业主要是一批电网公司和电力设备制造商,这些企业与电网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,且在技术和资源上有着先天优势。
但是,得益于充电桩本身并不高的技术门槛及政府的利好政策驱动,不少企业涌入了充电桩制造领域,也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价格战已趋于白热化。
总体来看,记者与多位充电桩行业人士了解到,目前大部分民营充电桩制造企业都面临了以下几大生存压力:
一是,从近几年国网充电设备招标情况来看,国有企业占有绝大优势。数据显示,截止2017年4月底,国网共进行了11次充电设备招标,共有36家企业中标,排名前五的均为国有企业,中标数量占总体的一半。
二是,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选择大品牌生产的充电桩。有业内人士如此表示,“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大品牌企业生产的充电桩,或者国外的,而中小企业充电桩企业的产品除非自身有客户资源,否则仅有一些小微运营商才会购买。”
三是,充电桩市场价格战白热化,加上原材料持续涨价,企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。有业内人士介绍,充电桩设备的技术门槛并不高,近两年充电桩的价格直线下降,利润十分薄弱。同时,去年以来,充电桩用MOSFET等元器件的价格一路高涨,进一步压缩了充电桩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“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,以及大型运营商的订单,充电桩制造商之间早已打起了‘价格战’,这让原本利润不错的上游,利润十分薄弱。”上述企业人士指出,“国内竞相压价基本已成为企业在招标上的常态,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提高出货量,还被迫负担起了充电桩后续运营的问题。但问题是,部分制造商可能不具备强大的运维能力,或者业务重心并不在运维”
同时,在充电市场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,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充电桩制造商开始涉足运营,但充电桩运营的投资大、盈利难,这使得不少充电桩制造企业陷入了“恶性循环”。
四是,应收账款回款周期长,且参与投标项目所缴纳的投标保证金较多。应收账款高企是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共同面临的难题,有充电桩企业人士表示,“尽管充电桩制造处于上游,但应收账款高、回款周期长几乎已成为通病,加上参与投标项目需要交纳保证金较多,这使得不少企业都面临了巨大的资金压力。”
寡头优势凸显 中小型企业面临洗牌危机
一位充电桩生产企业人士表示,“不仅充电桩运营需要具备雄厚的资金支持,充电桩生产企业也不例外。如果没有技术、质量、资源、资金等全方位的优势,充电桩生产企业难以在市场乱象中异军突起。”
“有的中小企业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红利,选择进入充电桩行业,看上去更像是跟风,本身没有成熟的技术,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发展,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。”上述企业人士如此表示,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关键时期,这样的企业将难以持续经营。
总体来看,多位业内人士坦言,如果没有行业巨头扶持,又没有稳定的利润来源的话,中小型充电桩企业的生存将会极为艰难,或者被大企业蚕食收购,或者面临破产清算。
事实上,更有业内人士坦言,近两年来,出局或者面临出局的充电桩企业不下10家。尽管说法还有待验证,但不可否认的是,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,充电桩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,而市场分化态势将越来越明显,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必将逐步被市场淘汰。
据了解,充电桩产业链涵盖充电桩核心部件制造、整机制造、充电桩运营、运营管理平台、充电桩运维等,很少企业能够涉足整个产业链并持续实现盈利。因为每个环节的商业模式都不一样。
为此,业内人士认为,充电桩生产企业找准自身的定位很重要,把一个环节做深,形成品牌优势或者技术壁垒,这样才有可能持续实现盈利。